標題:
南越造大舟
[打印本頁]
作者:
evansdenise1104
時間:
2011-4-20 16:35
標題:
南越造大舟
廣州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從西漢初年我國就已形成了對外貿易的廣州港市,一直延續至晉、隋、唐、宋、元、明、清,至今廣州還遺存著秦代造船工場遺址(秦漢)、南海神廟(隋)、懷聖寺光塔和蕃坊(唐),以及十三時夷館(明)等一大批文物和史跡。
秦代造船工場遺址位於廣州市區中山四路原市文化局內,在深5米的第八文化層。1975年試掘,結果發現有3個並排的造船台和木料加工場。其中1、2號船台還各揭開了一部分造船工場。由平行滑板組成滑道,下墊枕木,上置木墩構成造船台。滑道寬1.8米和2.8米,長度在100米以上。這裡還出土有錛、鑿等鐵工具和秦、漢半兩錢、銅鎖等。
造船工場建造於秦代,至西漢文、景年間廢棄。造船台發掘後就地覆蓋保存,至於船台結構、船體構合方船體如何下水等問題,還有待擴大挖掘與進一步研究。
由此可見,秦代廣州地區已有了造船工業的萌芽。
從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歷史來看,中國原始航海活動始於新石器時期,尤其是嶺南地區,瀕臨南海和太平洋,海岸線長,大小島嶼星羅棋布。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居住在南海之濱的南越先民就已經使用平底小舟,從事海上漁業生產。
秦漢時代是開發海上貿易,將航海向遠洋發展的重要時期。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平定嶺南時期,當時處在番禺(即今廣州)的一支秦軍,專門建造了大量的船隻,供平定甌越所需。
廣州是中國古代的造船基地,從廣州東漢墓出土有不少船模,有貨艇、渡艇,還有人貨並載的航船。單從廣州東漢墓出土的陶船看,船分前、中、後三艙。前艙低矮寬闊,蓬頂為拱形;中艙略高,成方形;後艙稍狹而高,是舵樓;坡式篷蓋,船尾還有一間矮小的尾樓。這種船吃水深,負載量大,適合深水航行。這反映出兩千多年前廣州造船技術和生產能力就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
而從秦代造船工場遺址來看,兩千多年前的造船工場頗具規模——當時是可以造出寬8米、長30米、載重五六十噸的木船來。
兩晉南北朝時期,廣州已能造出載人五六百、載貨萬斛的船舶,而最壯觀的是廣州的樓船,有四層,樓高三四米,抵禦風浪的能力十分強,可把大量的絲綢運到外國去。
唐代中後期廣州有了大規模的造船業,能造樓船、鬥艦、遊艇等六種船隻,在性能、設備、載重、動力、作戰能力各方面,已列人世界的前列。難怪外籍《中國印度見聞錄》中載:「只有龐大堅固的中國漁船,才能抵禦波斯灣的驚濤駭浪,而暢行無阻」。外國商人十分喜歡搭乘中國船。
宋代廣州的造船業更具規模 所造船舶大,可載數百人和備用一年的食品,還能在船上養豬、釀酒。此時海上已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航海設備指南針導航。
元代,廣州建造了可遠航爪哇(印尼)的大船五百艘。大船可載上千人,共四層,臥室、客廳、貨倉、廁所一應俱全。
在中國近代史上,外國資本企業在中國出現最早的任廣州的船舶修造業。1845年英國蘇格蘭人約翰·柯拜在廣州黃埔長洲興建了「柯拜船塢」,這是外國人在中國開設的第一個船塢,也是中國現代造船工業的開端。
歡迎光臨 yoyo男人社區 (http://yoyoman.info/)
Powered by Discuz! 7.0.0